急流勇退平生意,鷗鷺忘機天海游——張一鳴、黃崢退隱啟示錄。
2021年3月17日
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股東信中宣布
不再擔任拼多多的董事長
此時,創立不到6年的拼多多勢頭正猛,年活躍買家數高達7.884億,一度超越阿里和京東,成為中國用戶規模最大的電商平臺。辭任CEO、董事長,放棄1:10的超級投票權,黃崢幾乎全然抽身而退。
兩個月后,5月20日,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發布內部全員信,宣布卸任CEO一職,由聯合創始人梁汝波接棒。
41歲的黃崢,38歲的張一鳴。在人生巔峰時刻選擇“退休”離場的記錄一遍遍刷新著。功成身退,告隱江湖,似乎已成為互聯網創業者們的標配。
這兩位80后企業家的離任帶給我們哪些啟發呢?
創始人退出后,公司又將走向何方?
一、CEO陷阱
相對于黃崢,張一鳴此番卸任更像是退居幕后。雖不再擔任公司CEO,依然葆有對字節跳動的實際掌控。他在內部信中稱:
“三年前,我跟一些創業者做了一個分享,核心是說CEO要避免一個普遍的‘負規模效應’——當業務和組織變復雜、規模變大的時候,作為中心節點的CEO容易陷入被動:每天要聽很多匯報總結,做很多審批和決策,容易導致內部視角,知識結構更新緩慢。”
狂飆突進的字節跳動在短短9年時間內,員工數量已突破十萬。面對日益龐大的組織體量,相應的管理問題逐漸凸顯。溝通的壁壘,業務的冗余,無休止的會議,惡性競爭的內卷……隨著商業帝國的崛起,“大公司病”也愈發嚴重。
CEO疲于應對日常的管理瑣事,很容易忙得沒有時間思考。張一鳴坦承,自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熟管理者,也不是很擅長社交,更喜歡研究組織和市場原理來減少管理。
聰明的管理者懂得合理授權和適時放手。卸任CEO后,張一鳴將更專注于“重要而不緊急”的事項,聚焦到公司的遠景戰略、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等工作上,創造更多的可能。
二、組織傳承
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曾說過:“一個好的企業,必須經歷過一次組織的傳承。”如果一個企業僅僅在第一代的范疇下,我們很難知曉它的組織穩定性和可持續性。
蘋果公司順利完成了喬布斯時代到庫克的轉換,而微軟現在已是第三代團隊在管理。
創始人離開后,公司如何繼續健康發展?這是一個共同的難題。組織傳承之所以如履薄冰,是因為它違背人性:創始人憑借個人特質將企業做大做強,在其職業生涯的后期,最重要的事卻是將個人影響盡力去除。與其依靠靈魂人物,不如依靠團隊和制度的力量。
在2018年拼多多上市時,黃崢就曾強調:“我們希望拼多多是一個公眾機構,它為最廣大的用戶創造價值而存在。它不應該是彰顯個人能力的工具,也不應該有過多的個人色彩。”
黃崢的繼任者是拼多多的聯合創始人、CTO陳磊。在黃崢的前幾次創業中(歐酷網、樂其、尋夢、拼好貨),陳磊一直是技術負責人、核心高管以及合作伙伴。
與之類似,張一鳴的繼任者梁汝波也是張的長期搭檔,兩人還是大學同學兼室友,緣分頗深。
長達20年的相處磨合,想必已有相當的默契。相信拼多多和字節跳動這兩艘巨輪在高層權力交接的關頭,都能夠平穩過渡。
然而,沒有人可以被完美復刻。雖然價值觀和戰略上高度契合,不同的人掌舵,在思維方式和個性上畢竟存在著差異。字節跳動一位員工在職場社交平臺上感慨:
“CEO變成梁汝波,是否務實的浪漫主義就要變成務實主義了呢?”
三、 著眼未來
技術出身的張一鳴和黃崢平日極度低調,理性務實,而富有遠見。
黃崢在離職信中說:
“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、甚至異化,讓我意識到傳統的以規模和效率為主要導向的競爭,是有其不可避免的問題的。要改變,就必須在更底層、更根本的問題上采取行動,要在核心科技和其基礎理論上尋找答案。”
疫情后,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也加速了拼多多在業務層面和管理上的迭代。拼多多靠農產品起家,通過提升流通效率,去中間、補兩頭,讓農民和消費者獲益。卸任后,黃崢打算投身于食品科學基礎研究,從源頭上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,改善大家的生活品質。
張一鳴在他的內部信中也提到:
“持續的深度思考和大膽的想象,是創新成果得以實現的基礎。
但大家更容易關注商業模式的變化和品牌渠道的更新,很少注意到技術變革已經在醞釀中。只有少數人能夠洞察未來,創造趨勢。
現在電動車行業如火如荼,多數人可能記不起來特斯拉十八年前就創立了,當時用筆記本電池來做原型嘗試。
虛擬現實、生命科學、科學計算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現黎明之曙光,這些需要我們突破業務的慣性去探索。”
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,不斷自我進化。深入常識,深入本質,堅持系統思考和底層邏輯,這也是企業家終身成長的竅鑰吧。
張一鳴相信科技的正向價值,他覺得科學技術是有能力改變社會的。黃崢也認同技術是可以被馴化和利用的。
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中,他倆不約而同地進一步強化了企業的社會責任。拼多多將踐行“普惠、人為先、更開放”的新電商理念,努力為消費者和社會創造更多價值。字節跳動的定位也由業務規模的擴張,轉而強調如何更好地“激發創造、豐富生活”,未來將在教育公益、腦疾病和古籍數字化整理等方面有更多投入。
四、理想的生活
弓滿則折,月盈則缺,
花看半開,酒飲微醉。
世路無窮,勞生有限,
用舍由時,行藏在我。
柏拉圖說:“命運是人生第一學問。”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與名。飛龍在天,或躍于淵。不得不說,張一鳴和黃崢的退隱充滿了古典智慧。
早在幾年前,“FIRE”運動就已風靡美國。它是“經濟獨立,早早退休”(Financial independence, Retire early)的首字母縮寫。年輕人開始覺醒,拒絕洗腦的消費主義,逃離吸食靈魂、空耗生命的工作。在擺脫生存壓力后,主動去選擇一些更能體現活著的價值的事情。
商業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財富來衡量的,而資本的積累沒有盡頭。在這一點上,黃崢顯得很有“平常心”。財務自由早已實現,更寶貴的是時間自由。已過不惑之年的黃崢想繼續追尋小時候的“科學家”夢想:“把中學里最喜歡的化學、大學里學的計算機、工作中學到的經營管理結合起來,說不定也能再做出點有意思的事兒。”
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,張一鳴為自己規劃的理想人生是這樣的——上網、看書、聽歌、發呆。他的博客簽名是“空間有形,夢想?限”。他把不同的生活方式比作旅途,“旅行的部分意義在于時空切換,更容易把主體當作客體,審視自己和生活本身。”卸任CEO后,他將從外部視角來觀察公司,以獲得一些不一樣的風景。
資料來源:
1.《企業接班人,該怎么接?》,正和島,作者:陳春花,2021年6月。
2.《張一鳴辭職,沒那么簡單》,AI財經社,記者:何暢、周享玥、鄭亞紅,2021年5月。
3.《張一鳴退居幕后,梁汝波走向臺前》,新京報貝殼財經,記者:陳維城、白金蕾,2021年5月。
4.《黃崢辭職啟示錄:創始人退出后,公司將走向何處》,無冕財經,作者:蕭拙,2021年3月。
5.《從張一鳴和黃崢的離職信中,我們發現了四個共同點》,正和島,作者:小屋,2021年5月。
推薦
了解更多“公開課”和“企業內訓”請添加客服微信進行溝通。
